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三十多年快速城市化的历程.中国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城市化率

57.35%,其中全国总人口13.8271

亿人,比上年末增加809万人,而城镇常住人口达7.9298

亿人,占总人口比重为


,比 2015 年提高1.25个百分点.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经济活动呈现空间集聚性,城市人口密度不断增大,中国城市化进程步入“新常态”;另一方面,伴随着新常态城市化特征的一些典型矛盾愈加凸显.如随着大城市人口的加剧,造成交通拥堵、环境问题严重、生活成本过高、城市规划跟不上城市化进程等矛盾.这些城市化新问题产生的动因除了城区内市政规划问题(主要体现在小城市),诸多学者认为更主要的原因是城市人口规模根本上超过了城市的最佳承载能力(主要体现在大城市).目前城市群体面临特大城市人口密度过大,而众多中小城市又呈现出规模偏小的问题.如何优化城市规模设置,是政府及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此背景下,探究城市规模分布的特征及其演化规律尤为重要.
目前,关于城市规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证研究方面,鲁志国等使用2003-2013年城市面板数据,分析了城市规模与经济密度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
[1].丁从明等运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分析( SFA) 方法,实证分析了城市规模分布与资源配置效率的关系,并就构建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和资源配置效率的城市规模体系提出了政策建议
[2].孙斌栋等、何文举以及张天华等基于城市经验数据,分别探讨了城市经济绩效、资源-环境综合容量协调性及城市规模对劳动者收入影响
[3-5].吴光周等首先在理论上阐述了城市规模幂律分布的形成机制,然后采用2009-2013年全国地级市的人口规模数据和建成区面积来分析城市规模的分布规律
[6].
综上所述,已有文献主要侧重于城市规模与环境治理、居民福利以及经济效率等方向的研究,而缺乏对中国城市规模分布演化规律及城市人口规模结构的研究.因此,本文基于城市规模角度,利用城市规模组合划分法,将城市非农户人口作为城市人口统计口径,试图厘清城市规模分布演化结构和城市人口结构层次.